close

1. 動物學校


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,動物森林創辦了學校,每個動物都要入學六年,學習對環境的警覺性,行動靈敏度,食材的辨識等等基礎能力,於是森林裡的動物都變得更有能力,也生活得更好了。

 

但學校不斷發展,學習時間延長到了十二年,要求每個動物在基礎能力外,還要學會爬樹,飛行和游泳。於是老鷹開始忙著練習爬樹,海獅開始忙著練習飛行,猴子開始忙著練習游泳。偏弱的項目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補足。

 

由於過去動物們確實透過在森林學校的學習,提升了基礎綜合能力,便根深蒂固地認為學校的一切都是好的。

但這一切真的是好的嗎?

 

會不會有那麼一天,老鷹驚覺自己本來可以飛得更高,海獅驚覺自己本來可以遊得更遠,猴子驚覺自己本來可以攀得更高?

會不會有那麼一天,老鷹忘了翱翔,海獅忘了悠遊,猴子忘了馳盪?而魚成了森林的邊緣人,因為它無法離開水中去上學。

 

這個就是我們的教育制度,沿襲過去工業社會的標準,對每一個人進行無差異的訓練。

當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進步,都在迭代,只有學校還一成不變。

不一樣的煙火在學校無差異的打磨下,成了都一樣的煙霧,模糊得看也看不清。

 

如果說通識教育是必備的,在那之後的內容呢?是不適應該更貼近現實一點,更貼近未來一點,或者更靈活一點?

 

每當學生問我:“我學三角函數可以幹嘛”

說真的,我不知道,我只能說:“或許你以後有機會成為數學家吧”

事實上,在大多數人的生命裡,三角函數都留在了十八歲那年。

學生說:“上大學之後,我跟它就是陌生人了,我一定要把它燒了。”

 

我也問自己,學生花這麼多的時間在進行學科訓練之後,他如何去培養自己的天賦與興趣?

都架錯牆了,任你千辛萬苦爬上梯子又有什麼用?

勉強進去吧!忍一忍這一生也能過。

於是每個人畢業之後都一片茫然,只能到公司去找份工作。造就了多少眼神黯淡無光的上班族。

 

2. 自我回顧
我從小就很喜歡中文,上學之後最喜歡的,成績最好的自然也是中文,但慘不忍睹的數學拖累著我的平均成績,於是在考大學的戰略上,我理智地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安排給了數學科。

 

數學是我的弱科,從國小就見端倪,而現在我要一步一步把這塊補起來。那是一段痛苦的過程。

我將自己拋進數學中,拌雜著挫折與淚水,還有不服輸的倔強,在半理解半背誦中,成績一點一滴地進步了。最後,我的數學成績僅次於國文。

聽起來很勵志,我也確實為自己感到驕傲。

 

而當時的我並不曉得,這將會影響我的一生,也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開端。時至今日我還無法定論,這對我是件好事還是壞事。

 

學校和我自己限制了我的眼界,和我對世界的想像。和大多數家長,學生一樣,眼裡只看到了三樣東西,就是分數,分數和分數。

 

我的中文因為時間的分配而退步一些,但數學大幅進步,這看起來是個成功的安排,因為總分上升了。

 

又到了填報學校的戰略計畫。我選擇商業類的科系,因為數學比重比較重,可以錄取比較好的學校。另一方面就是,這類科系感覺出路比較廣。

 

我看見我得到了,卻沒估算到我失去的。

 

如果我把投入在數學的時間拿去多讀一點我喜歡的書,我的人生是不是會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路?或許我跟我的工作就不會過著同床異夢的日子。

 

如果可以回到過去,我就立馬回去扇自己兩巴掌。

 

“你喜歡數字嗎?你了解商業科系在讀什麼嗎?”

“你不喜歡,你不了解,你還硬要跟它綁在一起,是有病嗎?”

 

是的!我有病,所以我錄取了公立大學的經濟系。

 

選學校,選科系,找工作就像相親一樣,你盡可能地去了解對方“表面所呈現的樣子”,接著,就開始因為你的選擇享受成果或者付出代價。

0.jpg   來源:練の專區

 

當時的我仍然是執迷不悟。

大家都說要有好學歷才會有好工作,都說碩士畢業薪水比較高,於是我大學混畢業之後又報考了研究所。

當然,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花太少的時間在自我探索,對未來沒什麼想法。

 

在補習班的日子,我真正認識什麼是經濟學,真正地喜歡經濟學,我以為我誤打誤撞找到了喜歡的東西。

但念了研究所之後我發現,研究所的經濟學根大學的經濟學幾乎不是一回事。我不喜歡研究經濟,更不喜歡畢業之後的相關工作。

 

如果說學習最後的目的,就是選擇一個想要的志業,在未來的三十年間以光陰奉獻。那麼我過去多年學生生涯的這段鋪陳,如今看起來就像一場離譜的錯誤。

 

3. 現況反思
父母,老師乃至於任何人都不斷告訴我們: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。

可是沒人告訴我們,大多數人念的科系跟畢業之後的工作毫無關係,是怎麼一回事?

那我們花費這麼多時間讀一堆以後用不到的東西的目的是什麼?

 

有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給了一個答案,一個人的學歷有“傳訊機制”。好學校的學歷可以告訴老闆,你是個很有學習能力,很有毅力的人。

好的!原來在我的青春裡填充了一堆亂七八糟的玩意,就為了讓未來的老闆知道這麼一件事。

 

比起這個,我更希望我是真的知道心裡想要什麼,朝著這個目標在前進,選擇正確的方向在努力學習。而不是聽說好學校就有好工作,就一直把課本的內容往腦子裡塞。

 

英國文學作品擺渡人這麼說道:

這所學校專門磨平人的熱情,創造力,更重要的是消磨人的意志.......滿目倦容的立方體,裡面做了三十個人型機器人,各個都在說著毫無價值的廢話,卻像正在演一出能改變生活的大戲。

 

學校曾經拯救了整個社會的素養,但現在他卻成了消磨創造力的場所。

 

任何人都可以在不斷地練習下,把學校的科目練得很好,但那又如何?

這對我們的社會真的有幫助嗎?或者只是讓你聽不見心裡的聲音,讓你無法分辨究竟什麼才最貼近你真正的渴望?

 

更何況除了這些科目以外的世界還很大,還有很多值得嘗試,值得學習的東西,卻被屏除在學校的教程之外。

從<<放學後才是關鍵>>這本書裡面,可以看到更多對靈活教育的案例。

 

難怪台灣越來越多人選擇“在家自學”和就讀“實驗學校”。

 如果有一天我有孩子,我也不會讓他到一般的學校去就讀。

 

我想我自己可以教孩子,而學科內我所不會的,我的孩子也不需要會。

學點音樂和繪畫,讀點課外書,這些在我看來,都比學會三角函數對一個人的生活有意義得多,在更廣泛的探索中,也能拓寬眼界,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東西。

 

或許有人會問:這樣做會不會扼殺了一個孩子將來成為學術大儒的機會?

每一個學術領域經過這麼多個世代,都已經長成了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,我更希望他能綜觀全局,去了解各棵樹的中心精神,而不是苦苦爬上去,爬到某個枝微末節處去鑽研一小片樹葉的紋路。

 

4. 放眼未來
 

現在線上課程發展蓬勃,大大降低了教育的門檻與成本。或許在未來,每個人都能夠從學校中解放,自由選擇喜歡的課程和地點進行學習,而不再是無差異化的填鴨式教育。

將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的知識個體,規劃不一樣的生涯軌跡,不僅是讓人生更豐盈,讓學習之路走得更長遠的方法,也是因應人工智能浪潮來襲的解套方式。

 

我想說的是,學校或許有學校的好處,但也有它的弊端,我們都應該共同思考,如何讓教育變得更合時宜,而不是更窒息。

更重要的是,每一個人都一定要及早、及早再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。

人可以走錯路,但不能原地踏步。興趣可以改變,至少當下做的事都是你喜歡的,而不是隨機的選擇。

 

我的朋友在他女兒五歲的時候就催她要立下志向了。這一點都不早,真的剛剛好!

立下志向是一個自我瞭解與選擇的過程,當一個人對自己一無所知的時候,就會對未來一片茫然。

每次學生跟我說念什麼科系都沒差的時候,我就知道他從來都沒好好傾聽過內心的聲音,就像看到過去的我,迷失在分數裡。

 

別再執著於好學校就會有好工作的迷思而淹沒在制式的學科裡。

比起好學校,讓你有興趣的科系更重要;比起好公司,跟興趣結合的工作更重要。

 

及早探索自我,希望你我未來的每一步,都是用“心”踏著腳步在前進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牧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